“春分”的分意思是一半,是一分为二,昼夜平分、寒暑平衡。另外,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,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,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。
1.历史渊源
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,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,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。
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,中国“二十四节气”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“二分二至”四个节气在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。
2.起居养生
春分饮食讲究“调其阴阳,不足则补,有余则泻”。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,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,对养生大有裨益。
常饮食方面要遵循阴阳平衡原则,保持机体功能的平衡协调稳定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艾叶性温味苦,无毒,通十二经,具有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、止血安胎等功效,亦常用于针灸。此时也是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,在广州,蚬肉一般是和韭菜同炒,香脆滑嫩至极。
3.传统习俗
春分古时又被称为“日中”“日夜分”“仲春之月”。春分时节,中国民间有妇孺争放风筝的风俗,民谚也有“吃了荠菜,百蔬不鲜”的说法。
粘雀子嘴。春分这一天农民家里都要吃汤圆,还要把十多个或二三十个不包心的汤圆煮好,用细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边地坎,名曰粘雀子嘴,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。
放风筝。春分后,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,户外活动中,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。在古代,春分时还有簪花喝酒习俗,这一天,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簪花。
|
|
|
|
4.珍惜春光勤读书
春分时节,昼夜均而寒暑平。古人云:"一年之计在于春",此时正是读书治学的最佳时节。
春光明媚,万物复苏,正是汲取知识的好时光。清晨的露珠尚未消散,琅琅书声已响彻庭院;午后的暖阳洒满窗棂,笔墨纸砚间流淌着智慧的光芒。古人寒窗苦读,十年磨一剑,正是把握了这大好春光。
春分时节,阴阳调和,人的思维最为活跃。此时读书,事半功倍。翻开书卷,字里行间皆是前人的智慧结晶;执笔书写,字字句句都是对未来的期许。春华秋实,今日的勤学苦读,必将换来明日的硕果累累。
|
|
莫负春光,莫负韶华
让我们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
以书为伴,以学为乐
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