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贯彻落实《重庆市“十二五”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,大力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,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,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,现就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:
一、指导思想
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坚持以学生为本,以教师为主体,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,根据国家、市、区“十二五”规划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部署,按照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的建设要求,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新发展,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。
二、基本原则
1、科学规划,分层建设。
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多个层面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建设、管理和应用系统建设等。要坚持从系统化、集约化、长期化和高效化的角度制订建设方案,规划应适度超前,既要有技术上的前瞻性,又要符合我校教育特点。
2、统筹兼顾,分步实施。
按照顶层设计、分层建设的工作思路,我校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,制定年度推进计划,理顺分步实施计划,加强监管力度,稳步推进,协同发展。组织实施过程中,要统筹兼顾其它建设标准、评估体系和学校实际,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,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。
3、因地制宜,注重实效。
从实际出发,有效地引进新设备、新技术,科学整合新旧应用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,建设具有校本特色、高效实用、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、应用和服务平台,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
三、主要目标
数字化校园是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,实现从环境、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过程,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就是要对各种资源有效集成、整合、优化和应用,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,在校内构建一个集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学习为一体的,高度信息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。
1、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技术先进、扩展性强、安全可靠、高速畅通、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。
2、有效利用公共教育信息化系统,采用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,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率。
3、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。
4、建设内容丰富、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,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全新变革。
5、加强师生信息化素养,搭建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。
6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和科研系统,提高教学网络化、数字化利用率,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,提高课堂效率。
到2015年,我校将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,基本实现教育管理、教育内容、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。
四、主要任务
(一)做好教育信息化“十二五”规划
认真制定我校“十二五”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,采取强有力的措施,全力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。
(二)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建设
各地要巩固“十一五”期间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,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,进一步完善学校局域网建设的同时,注重学校电脑机房、多媒体教室、数字化图书馆、校园防盗及安全监控、广播系统等信息化硬件建设。
1、要以“班班通”项目建设为契机,积极改造或构建校园网络系统,完成对学校教学区的网络全覆盖。指导学校做好技术方案选型,筹措资金组织实施,并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督和质量评测。
2、要继续加大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、多媒体教学系统、校园网络系统及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支撑能力。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,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,加大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,预留扩展空间,以适应今后数字化校园进一步发展建设需要。
3、加快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的数字化
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力度,指导学校建设管理类业务系统、教学支撑类业务系统、公共服务类业务系统。要充分考虑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、学校与学校间或学校内不同系统间数据互通性,尽可能做到统一定制开发或者统配,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现象。
4、加快建设数字化的校本教育教学资源
优质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和难点,要把资源建设作为日常工作来抓,专人负责、建立规范和激励考评机制。依据教学软件配备标准,加大教学软件的选配力度;加大对各类网络教学资源的下载使用力度,对已建成校园网站的学校必须有专门链接或板块呈现,以方便师生使用。做好卫星播发资源的接收整理,鼓励学校、教师加工自制和上传教学课件和素材等资源,增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意识,提升各类资源应用的深度和广度。注重加强学生安全、德育等专题资源的建设,特别是师资短缺的学科资源要在区域内形成共建共享机制。
(四)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。
根据《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》的要求,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领导,加强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培养,壮大信息技术专业队伍,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,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五、主要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明确职责,加强领导。要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。
(二)加大经费投入
筹措资金,加大投入。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投入。学校要有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日常运行、维护、管理和活动开展等工作需要,确保公用经费的10%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运行维护、教学软件资源添置等。
(三)加强考核督查
健全完善责任制度、工作细则、培训制度、网络信息发布制度、教学资源收集整理和审查入库制度、教师使用奖励制度、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制度等。要把教师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,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,作为评优、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。
(四)建立奖励机制
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考核,纳入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。要加强调研,注意总结,及时发现和推广好的、有效的做法和经验,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励。对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。
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
二○○九年八月